为什么与狗有关的成语都是带有贬义的,有褒义的成语吗??
谢邀!狗是跟人类最亲近的动物,对人类有非同寻常的忠诚度。然而不同文化对狗的某些特质进行了分化对待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狗通常会向主人摇尾乞怜,象征着谀上和苟且,与狗有关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这些特性所设,多含贬义就不足为奇。
西方与我们观念不同,认为狗的最大优点是忠诚,所以狗的形象在西方负面的较少。
其实狗还是那个狗,狗的好与不好,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,狗是从来不争辩的。如今狗可能是人们饲养的最多、品种最庞杂的一种动物,人们与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,狗成为很多家庭的一员,实在是老祖宗想不到的。
的确是很少(或几乎没有,有的也顶多是中性的,如兔死狗烹这样的)!这个可能还是文化传统方面的意识吧?
在我们的古代,封建等级制“严明”,狗是看门的,所以“下贱”。除非个别用法,如用来作“谦称”的“犬子”(我儿子)之类。上古神话中,天上也有狗,月食就是天狗“搞事”。杜甫老先生曾有诗“天上浮云如白衣,斯须改变如苍狗”,而给后人留下“白云苍狗”的成语。意思是世间物皆不可捉摸,瞬息万变。
既然说到传统的原因,不得不说说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了。在“西方人”眼里,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,感情和地位都是与人同等的!所以在他们那里凡与狗搭配的词,大多都是“好话”。
具体可以问问“歪国话”资深人士,我不行。
谢“龙胜184894552”邀答。
都说狗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“朋友”,人类驯养犬只的历史非常悠久。在中国,发现家犬遗骨的年代则大约在7000-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,说明狗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伙伴(德国发现的家犬被埋葬的历史更长,约1.4万年之前)。
虽然狗与人的关系这么“老铁”,但在中国文化中,涉及狗的成语却是贬多于褒。一般人能想得起来的,诸如:狼心狗肺、狗眼看人低、狗仗人势、狐朋狗党、狗尾续貂、蜀犬吠日、狗咬吕洞宾、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,几乎全是贬义词……
少得可怜的褒义词只有寥若晨星的几个:犬马之劳——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,为人效劳;犬马之恋(犬马恋主)——比喻臣子眷恋君上;犬马之养——表示供养父母的谦辞;狗吠不惊——形容社会太平安定;甚至像“虎父无犬子”这样褒义的成语,“犬”在成语里,其实也是贬义的角色……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在我看来,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:
一.亲而不敬。
就像人对于陌生人会更客气,对于亲近的人却往往很苛刻。狗,作为与人关系最亲昵的动物,人们也更容易对其“不客气”。而狗对主人又很忠诚,随便主人怎么骂它损它,它也不会计较……
二.独立性不强。
狗虽然是人类的伙伴,但几乎没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,就算是猎犬,警犬,也是配合人才能工作和生存,因此只能“仰人鼻息”,难以获得足够的尊重。
三.被放大的缺点。
因为第一项原因,人对于狗非常了解,它们喜欢“摇尾乞怜”、“衣冠取人”的奴性,甚至爱吃屎这类不堪恭维的生活习惯,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眼底,无形中放大了缺点,掩盖了其优点。
这一现象,其实也提醒了我们。在生活中,不要去扮演悲情的“家犬”角色。哪怕你对他人再好,没有独立的精神,没有起码的自尊,只是做个忠心的奴才,也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的。
狗是很常见的家养动物,也是人类很好的朋友。正因为人类驯养狗的历史久远,且狗与人的关系密切,在汉语的有很多关于狗的成语。
毋庸讳言,关于狗的成语以贬义的居多,如狗尾续貂、狗急跳墙、苟延残喘、鸡飞狗跳、挂羊头卖狗肉、偷鸡摸狗、狐朋狗党、蝇营狗苟、人模狗样、狗仗人势、狗眼看人低、狗拿耗子等等。
但是关于狗的褒义成语也是有的,只是比贬义的少得多。比如“犬马之劳”: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,为人效劳;狗吠非主,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;狗吠不惊:形容社会太平安定;鸡犬桑麻: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;不过这里的狗用它的书面语“犬”取代的多。
不管怎么样,狗是与马、牛、羊、猪、鸡并称“六畜”,足见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。时至今日,狗已经成为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”,是目下家庭饲养率最高的宠物。狗还广泛用于看护、狩猎、导盲、搜救、缉私缉毒、医学实验等众多领域,为人类做出贡献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提到狗,我们就有喜欢、温暖、和获助的感觉。
今年是农历狗年,祝愿各位读者狗年行大运:旺狗贺岁,欢乐祥瑞;旺狗汪汪,事业兴旺;旺狗打滚,财源滚滚;旺狗高跳,吉星高照;旺狗撒欢,如意平安;旺狗祈福,阖家幸福!
犬守平安日;梅开如意春!
犬护祥和宅;人过幸福年!
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“山色归读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