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猫绝育后多长时间可以拆线

2021-08-11 18:04:35

问题描述:
母猫绝育后多长时间可以拆线

提示:宠物资讯具有特殊性,宠医回复仅供参考,如需更多帮助,请咨询宠医。

我也要问
宠医回答
张杰 执业兽医师
执业编号:A012019510397

如果伤口愈合良好,一般可在手术后7-10天拆线。母猫绝育后的伤口护理是最重要的,需要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,每天使用治疗皮肤的喷雾剂,戴上伊丽莎白圈,不能洗澡外出,避免激烈的运动和压力。伤口拆线后,还需要戴3天左右的伊丽莎白圈,伤口完全愈合后可以洗澡取下伊丽莎白圈。

相关科普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首先,大多数猫在发情期间食欲不振,导致身体需求在此期间无法满足。而且猫发情的频率也比较高。从长远来看,猫容易太瘦。其次,不绝育的猫在后期容易患上一些生殖道疾病。此外,一些公猫在发情期间容易离家出走、跳楼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至少一个月才可以进行洗澡的,因为在猫猫刚生产后,身体的各种机能还没有完全的恢复,再者就是猫猫刚生产后,身体的免疫力也大大降低,所以如果再猫猫刚生产完不久就给它洗澡的话,可能会使猫猫感冒,或者引发其他的免疫力低下的疾病,并且这段时间猫猫的恢复能力也比较低下,这样也会加重病情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猫咪不做绝育可能会出现公猫离家出走、跳楼车祸等危险事件。母猫可能会出现一些生殖系统的疾病,如子宫蓄脓等等。此外,大多数猫会因为发情而瘦。发情期间,猫会食欲减退哦。而且,发情频繁,长期一样,身体贫血,瘦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公猫需要去势手术,主要是因为公猫发情时不给公猫配种的话,公猫可能会出现在家里撒尿的行为,所以不作为配种使用的公猫可以去势,可以防止猫在发情期间撒尿,也可以防止猫患生殖系统疾病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可以根据尿道口和肛门的距离判断猫的性别。母猫尿道口靠近肛门,位于肛门正下方,公猫尿道口与肛门之间有阴囊,阴囊一般突出皮肤表面,包括睾丸,睾丸分为左右。幼猫时也可以根据肛门和尿道口之间的距离确定公母,接近母,远离的是公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公母猫没有很大的好坏区别,有优缺点,公母猫体型相对较大,性格更活跃,但公猫容易出现尿道问题,如尿血、尿闭等问题,母猫体型相对较小,可以繁殖儿童,发情期难以护理,发情期易丢失、跳楼,容易患生殖系统疾病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如果不想让猫繁殖,建议绝育,可以减轻猫发情的痛苦,预防后期很多疾病,如子宫积脓、子宫内膜炎、卵巢囊肿等。根据大多数研究,尽快绝育可以大大降低乳腺肿瘤的发病率,母猫绝育可以在6个月大的时候进行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母猫6个月可以绝育,尽快绝育,可以避免许多后期疾病,如子宫脓、子宫内膜炎、卵巢囊肿等许多后期疾病,一般建议不要繁殖,可以做绝育手术,避免发情和怀孕,可以降低手术风险,减少出血,因为全身麻醉,所以在手术前一天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母狗绝育后一般7-10天就能完全恢复。术后一般母犬需要静脉消炎输液三天,然后术后十四天左右都需要戴着伊丽莎白圈,以免狗狗去舔舐伤口,加重感染。此外,最好在此期间减少绝育母狗和其他狗的交往和玩耍,以免其他狗舔伤口和感染。

  • 张杰

    执业兽医师

    公猫绝育后伤口化脓是因为护理不当、猫咪舔舐伤口感染引起的,公猫绝育后,需要佩戴伊丽莎白圈,每天喷伤口2-3次,术后1-3天动物表现狂躁,攻击性,或精神表现差,没有胃口,此时动物主人应该减少对动物的刺激,尽可能多让其安静休息。伤口化脓后,需要每天清洗伤口,使用促进伤口愈合的喷雾剂。

来自宠医

张杰执业兽医师
执业编号:A012019510397
咨询医生

该医生其他文章

更多>

知识库

416次阅读

33

133次阅读

美国恶霸犬123

107次阅读

我是有图的

104次阅读

泰迪头毛不浓密

75次阅读

猫猫医疗

常用问题

如何判断猫是否有狂犬病

观察狂犬病的早期症状。狂犬病的早期阶段将持续两到十天。在此期间,猫看起来病怏怏的,但没有特异性症状。狂犬病初期的非特异症状包括肌肉疼痛、坐立不安、易怒、怕冷、发烧、身体不适、怕光、厌食、呕吐、腹泻、咳嗽、无法吞咽等。检查猫是否有打架或咬伤的痕迹。如果觉得猫咪有可能接触到狂犬病的动物,应该检查它是否有打架或咬伤的痕迹。

猫咪鼻头发白

1、猫感到寒冷的时候,鼻子会变白。2、猫出现贫血的现象,这时鼻子也会变白。3、猫感冒生病时,打喷嚏,流鼻涕,体质很差,也会猫鼻头看起来发白。4、猫营养不良的时候,精神不振,鼻子也会发白。

小猫尿血什么原因引起

常见的猫尿血的主要原因有:膀胱炎症;膀胱结石;尿路感染;尿道结石;肾结石;急性或慢性肾衰竭;泌尿道肿瘤;创伤;凝血功能障碍;糖尿病;内分泌疾病;寄生虫感染;药物副作用等。